進入6月,本市高三、高二、初三學生返校復學,其他年級學生陸續結束本學期學習,未成年人學習和生活將進入新的階段。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聯合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、上海東方宣傳教育服務中心(上海市公益廣告協調中心),共同推出“守護童心 一起向未來”未成年人心理疏導專題視頻和圖文指引,幫助未成年人、家長、教師調整情緒狀態,增強內心力量,積極創造生活。今天推出第4期:“回歸和適應線下學習生活(中學生篇)”。
中學生如何從原本相對放松無序的“居家模式”,轉換到穩定有序的“復學模式”呢?可以從如下六個方面進行調適:
(1)節奏演練,全家收心。與家長進行溝通,一起制定“收心”計劃,提前進入學習狀態,讓自己“心理復位”。可發動召開一次家庭會議,做好心理動員,全家共同做好返校預告,逐步習慣復學氛圍。全家調整生活節奏,提前進入學校的生活作息模式。
(2)共商規則,自律安心。居家學習期間,頻繁過度的電腦、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可能引發親子沖突,導致與家人矛盾的激化。可以與家長協商共同制定使用電子設備的規則,逐步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,例如,睡前把手機放在客廳、手機調成靜音等,養成自律好習慣,請家長協助監督。
(3)線上分享,同伴交心。積極主動地與同學分享居家感受、學習感悟與心得、對復學的期待或擔憂等等,在溝通中獲得相互理解和支持,為復學后的人際交往預熱,提前適應校園的人際環境。
(4)學業量化,自我勵心。設定目標,適度調整學習節奏,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,掌握時間管理小技巧。例如,設定一個21天可以達到的目標,每周實現一個小目標并進行考核。21天后至少能在三件小事或者一件大事上有所提升,如果完成目標,大家的情緒會更飽滿、心態會更篤定。
(5)情緒接納,積極舒心。積極主動地調節自己情緒,理解并接納自己出現的焦慮、擔心、恐懼以及煩躁等負面情緒,認識到適度的焦慮緊張是正常的并且具有積極作用。理性認知疫情的正反面影響,積極看待疫情帶來的一些影響。
(6)正面暗示,樹立信心。經常用肯定句對自己說話,給自己正向積極的引導和心理暗示,例如“我相信我可以的”,提醒自己不要過多關注失敗和負面結果,回憶自己以往多次順利適應的經歷,讓自己充滿信心和勇氣,用最好的狀態迎接復學。
作者:
陳寧(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,博士生導師)
趙歡歡(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,碩士生導師)